2025年11月05日星期三
|
踩石头按摩足部需谨慎
踩石头按摩足部需谨慎
“树大全凭根足,人壮须靠脚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去公园晨练时,特意脱掉鞋子在石子儿路上来回来去地行走,意在进行足部按摩。但是,这样锻炼是否安全呢? 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和脚根,其中以脚根为四根之本。“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可见脚对人体很重要。在《黄帝内经》的《足心篇》中简述了足底按摩的原理:人体器官脏腑各部位在脚底都有反射区,用按摩来刺激反射区,通过血液循环、神经传导,可以调节身体机能平衡,恢复器官功能,收到祛病健身之效。 由于人体所有器官都有神经延至足部,其末梢神经区域,就是所谓的反射区。临床实验证明,人的双脚正是人体器官组织立体分布的缩影。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异常时,与其相对应的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而成为痛点,每个痛点触觉反应不同,有些只有肿胀的感觉,有些只有轻微的感觉,如同踩在沙粒上一样。适当的刺激能加快清除沉积在痛点周围的毒素和废物,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第三医学” ——利用刺激细胞组织的再生能力,让器官自我恢复并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疗法(一般打针吃药称为第一医学,超音波、远红外线照射等称为第二医学),足底按摩属于第三医学中的一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经过研究,足底按摩有以下功能: ● 促进血液循环之顺畅。 ● 增加各器官系统间的协调。 ● 保持内分泌之平衡,缓解紧张。 ● 排泄体内毒素杂物,维护健康。 ● 加强新陈代谢,保持青春活力。 ● 刺激细胞产生活力,防止老化。 ● 恢复退化的器官机能,预防生病。 在治疗法上,足底按摩刺激脚底与腿侧的点、线、带和区,最终达到舒经活络的目的。 光脚走石子儿路,安全有效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走”的条件不断改善,出门不是坐车就是骑车,上楼有电梯代步,因此人们的脚部锻炼越来越少,它的功能及潜在积极作用也越来越少,这对身体健康显然是没有好处的。很多朋友都知道,足底有着丰富的穴位,经常按压能强身健体。在公园里,还有专门铺制而成的石子儿路,方便大家在上面行走。 我也留意了一下,走石子儿路的老年朋友居多,这不禁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光脚走石子儿路安全吗? 好处: 1.赤脚走石子儿路可按摩刺激脚底反射区。 2.促进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减轻疲劳。 3.缓解神经痛。 4.理气养血,精力充沛。 5.调整内脏功能。 6.增强人体免疫力。 弊端: 1. 路面石子凸凹不平,踩到有棱角的石头有可能会划伤脚底。 2.如果体重较重,那么足底穴位受力会过大,反而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反应。 3. 石子不可能完全对准相应穴位,并不能完全达到按摩穴位的目的。 4. 对于脚部微循环功能差的人,走石子儿路太久还易引发瘀血和足部病变。 5.公园地面病菌滋生,赤脚行走会造成卫生隐患。 可见,赤脚走石子儿路的弊端很多,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更要注意保护足部,避免光脚直接踩踏石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所以在此,我建议锻炼时最好穿一双软底的胶鞋,不要光脚行走,而且行走的时间也不可过长。如果想达到按摩足底穴位的目的,不妨找一位专业按摩师进行按摩,比起这种方式要安全有效得多。 按摩足底须注意的问题 按摩足底的穴位是十分讲究的,不是随便找个人胡乱按压就可以,一不小心,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1.给心脏病患者做足底按摩时得注意,不要让病人感到疼痛,力道必须点到为止,让病人感到舒服为佳。若病人喊痛,则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大,血压不正常,会起到反作用。 2.糖尿病患者的双脚极易产生病变,关键就在足部末梢神经出现问题。糖尿病患者应经常接受足底按摩,让血液营养末梢神经,但注意不要划伤双足。 3.肾病病人也应多做足底按摩。但如果病人的肌肉已坏死或出现溃烂现象,就不适合进行足底按摩。 4.足底按摩对慢性病病人的助益最大,例如经常失眠、体质虚弱者,进行足底按摩后,效果显著。 5.不需要每天按摩,这反而会损伤肌肉。按摩一次后,肌肉得到松弛,血液得以循环,可以隔两天再做。 对照图谱做足底按摩 在家自己也可以做简单的足底按摩,可对照图解双手自行按摩,或用两根筷子或粗的圆柱形物体或玻璃球等来帮助按摩。按压每个穴位起到的效果不同,按摩时间2分钟~5分钟。注意,按摩后要喝适量的水。 美容 搓按肺(左右脚都要按压)和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反射区,两个部位各按摩5分钟,有排毒的功效。 高血压、心脏病 揉按大拇趾下的内关节处和心脏处,有疏通血管的功效。 经常性头痛、风寒 揉按大拇趾内侧,具有加强脑部供氧的作用。颈椎-胸椎-腰椎-尾椎疾病 搓按大拇趾下的外侧到脚弓,注意,不是脚背,也不是脚掌,是脚的内侧部位。有通经络的功效。 晕车 经常揉按无名趾和小趾趾根下1厘米处。 厌食,食欲不振 揉按图中所示的胃部反射区,可以促进胃液分泌。睡觉后肩膀疼 按摩无名趾趾根处外侧,可以适当扩大揉按范围。 失眠 搓脚跟,注意不能过于用力。
|
| |||||
|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