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星期日
婴儿具有怎样的学习行为?该如何帮助婴儿学习?
有些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孩子对某种熟悉的事物或玩具表现出失去兴趣甚至厌烦,不再仔细观看或玩耍,而对新出现的没有见过的物品则会反而盯着看,注视时间长,继而会摸一摸,弄一弄,试图发现其中的奥秘。我们还常常见到新生儿在浅睡时,对突然出现的清脆响声出现皱眉或眼睑闪动,当响声以一定的间隔重复出现2~3次时,上述反应消失。
这种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习惯化,这是人脑的一种功能,及时排除那些已经熟悉仍重复出现的刺激,以便保留注意力对新异刺激发生反应,习惯化的出现,也表明婴儿已经习得了这个刺激,已经“知道了,记住了”。这时如果有新的刺激出现,婴儿的注意力立刻朝向它,对新异事物的兴趣和反应恢复和增加,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去习惯化。婴儿对已知事物的习惯化(失去兴趣)和对新异刺激的反应恢复(去习惯化,出现兴趣)是婴儿特有的学习行为,在这种不断注意和接受新的刺激的过程中,婴儿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大脑中会储存更多的事物。
这里我们还有必要了解一下习惯化的特点:
●能引起习惯化的刺激是连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
●是婴儿能产生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如光线、颜色、形状、声音等。例如,如果妈妈发现孩子对自己的呼唤不再敏感,试试变换一下声调,会有神奇的效果;小婴儿对看厌的图片不再盯着看,换张新的图案,孩子的眼睛又会睁大盯着看。
以上说明,婴儿早期的学习有着生动、活跃、主动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促进这种心理活动发生,促进婴儿的学习,避免习惯化和增强新异刺激是很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小婴儿要经常更换环境刺激物和玩具,以保持婴儿活跃和有兴趣。熟悉的同一刺激物间隔一段较长时间再度出现,也有新异刺激作用。
单调的刺激物不利于婴儿学习经验的增长,所以要避免单调的、不断作用的刺激物导致婴儿厌烦和失去兴趣。
|
| |||||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