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

先天性斜颈的原因、表现和处理
日期:2009年09月14日           来源:暂无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原因:先天性斜颈又称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发生本病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发现有非正常分娩史如臀位产、剖腹产等发病率较高。 表现:本病为孩子常见的畸形,单侧发病者多见。最初的发现是孩子脖子侧面有一个硬包,约小枣大小,呈圆形;家长常常认为多了一块“骨头”,或认为“发炎”了。实际上是胸锁乳突肌血肿。同时仔细观察,会发现宝宝头歪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 脖子上的硬包于生后7~10天出现,多在胸锁乳突肌(俗称“大脖筋”)下端,质地较硬,偶有轻度触痛。开始硬包较大,但直径很少超过3厘米,经2~3个月,硬包逐渐缩小,6~9个月后硬包全部吸收。部分孩子很幸运,硬包没了,脖子也不歪了。但多数孩子因大脖筋挛缩而成了斜颈,家人发现患病的胸锁乳突肌犹如一根绷紧了的弓弦。开始面容改变不大,随着畸形加重,3岁以后逐渐出现脸部不对称。患侧的眼角、口角、耳垂等较健侧相应位置低;甚至颈椎也可能出现侧弯,而且视力也会受到影响。 处理:针对斜颈的病情演变,1岁前,特别是在生后2个月前,对胸锁乳突肌的硬包和呈现挛缩的肌肉先实施按摩,按摩方法不难,开始家长可以先观看按摩师具体操作手法,学会后,家长每日按摩患处2~3次,每次20~30回,适当用力,须坚持半年至1年。有条件者在按摩最初1~2个月还可配合蜡疗(在家庭内治疗,可到药店购买“电热蜡块”,隔毛巾使用),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无论是否做过上述治疗,只要孩子在1岁后胸锁乳突肌表现发紧或粗硬,同时歪脖依旧甚至加重,均应及时手术。少数孩子诊断一时有疑问,需要定期随诊。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