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星期日
脐疝是怎么一回事?如何对待?
脐疝就是人们常说的“气肚脐”,1岁以内小儿很常见,是由于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处形成一薄弱点,再加上腹壁肌肉在脐部尚未闭合,这样肠管在腹压增高时可能由脐部向外突出,从而形成气肚脐。医生发现女婴、早产儿、便秘儿、“爱叫劲儿”(阵阵发作,发作时婴儿用力、脸发红)等患病率较高。
婴儿在脐带脱落后或生后不久脐部出现向外膨出的圆柱状肿物,腹压增高时(如哭闹)肿物饱满增大,腹压减小时(如睡眠)或用手压迫肿物缩小或回纳腹腔。肿物大小一般不超过4厘米,肿物顶部是“脐痕”。用手触摸肿物常有肠鸣咕咕响,证实外突的疝内容物多为肠管。除肿物外,小儿并无其他明显的不适。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哭闹时肿物增大明显,脐疝的皮肤变薄变亮,联想脐疝会不会像气球那样发生“爆破”!其实不必担心。
一般随着腹壁肌肉的发育及小儿哭闹的渐少,绝大多数可以自愈,故脐疝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为避免脐疝加重,日常生活中应减少孩子无端哭闹,及时治疗便秘;对“爱叫劲儿”必要时看神经内科。如果家长非常担心脐疝会影响婴儿的发育,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弹性腹带”。若2~4岁以后脐疝仍未愈合,可以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
| |||||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