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

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与社会歧视
日期:2009年09月14日           来源:暂无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态度和情绪密切相关,但情绪是先天固有的,而态度是后天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人们,包括患者自己,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也不例外。情绪很难直接改变,越是基本的情绪越难,比如受到疼痛刺激时的不快情绪,闻到难闻气味时的厌恶情绪,是难以直接改变的,强不可为而为之,弄不好会弄出神经症来。而态度是可以转变的,至少逐渐转变并不一定像想得那么难。这里举一个精神病人对自己症状认识的通例。 以前,人们,甚至专业人员都普遍认为,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病没有认识能力,即不承认自己有病,也不会主动接受治疗。因此我们对精神病人的态度是管束命令式的。病人则是在反抗与屈服之间选择。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和精神病学知识的完善,我们发现,患者对自己状况的病态改变并非一概毫无觉察,患者往往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状况与平时不同了,现在感受到很多平时没有的奇怪情况,这种变化是对自己不利的。医生在耐心帮助患者理清发生在他身上的变化过程中,建议药物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状态,有相当多的时候是可以得到患者信任与配合的。我们的态度变了,患者的态度也就跟着转变了。对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尚且如此,对其他性质的问题,态度就不能转变吗? 不庸讳言,在当今任何社会,心理问题还都存在被异化和歧视的现象。人们一方面把与之相关的事物神秘化,如公众对安眠药片的恐惧往往达到迷信的程度;另一方面又尽量远离它。越是不了解,就越容易产生误解和歧视。小学课本里有一则小马过河的故事,其实河水既没有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抑郁症可没有普通感冒那么常见,大多数也不是靠自身抵抗力就能平安过去,其造成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造成的劳动力损失等在诸多疾病中占前几位。但也没有一些捕风捉影的说法形容的那么夸张,并不是无法抵抗的恶魔,而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自杀问题也是这样。 精神病学的任务,从原来疯人院的保护社会,忽视患者;已经逐渐转变为促进社会和谐,帮助患者融入。而这不只是专业人员的责任,也不是专业人员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需要您的帮助。 增进了解,增加关爱,不仅是针对已经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对我们自身潜在的心理问题,也需要有勇气去面对。 如果你是一位女孩的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今天的你会给孩子裹脚吗?没有人会这样做。当年,曾经没有人敢不这样做,因为那在当时很不正常。一定程度上,在面对某些精神卫生问题时,我们都做过沉默的、冷漠的大多数,包括对自己的亲人甚至对自己。 一位精神病学专家曾经说过,作为专业人员,只有明白我们自己心里也有一些不太健康、很不健康、甚至病态的方面和成份,才能由衷地尊敬坐在你对面的患者。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善待弱者,原来是一码事。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