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信息

爱笑的人也会得抑郁症吗?
日期:2024年07月28日           来源:暂无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来源:科普中国、央视新闻、新华社、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一、 最近有什么热点的健康话题呢?

“抑郁症”这个词,大家经常会听到,也都很熟悉,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的特征为持续情绪低落、对平时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自我评价低、有消极言行等。人们总把抑郁与“悲伤”“痛苦”“绝望”挂钩,那么,一个总是微笑的人,有没有可能抑郁?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情况在临床被称作“微笑抑郁症”,又称“微笑面具综合症”,属于隐匿性抑郁症。今天,我们和大家说说有关“微笑抑郁症”的健康知识。

二、什么是“微笑抑郁症”?

“微笑抑郁症”不是经临床诊断的定义,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它是指当一个带有抑郁情绪的人把自己抑郁的一面掩饰起来,戴着微笑的面具,让人以为自己生活愉快,使抑郁症状更难被发现。因为大部分的人对抑郁症都存在刻板印象,觉得患有抑郁症的人都是闷闷不乐、对生活毫无兴趣的。但其实这些都只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并不是每个抑郁的人都展现出悲观的状态的。

三、为何抑郁了还挂着笑脸?

很多成年人都会不愿意把负面的情绪表露在人前,以免给人软弱的感觉或者成为别人的负担。

此外,有些成年人也有种种原因让他们选择把抑郁的情绪藏起来。比如可能觉得平时父母这么严格,肯定不会相信他们,也就觉得不可能解决问题了;家人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机会一起相处和聊天,经常都是独处,所以也就习惯了把心事藏在心里,在别人面前假装快乐。甚至有的时候,当患者在表情或行为上露出悲观的情绪,就会被身边的人问个究竟,但在被询问一番之后,却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还不如把心事藏在心里不让任何人知道,至少不会因为被“询问”而觉得更心烦。很多时候,会烦躁,容易发脾气,甚至偷偷做出轻生的举动,但在被发现前自己并不会主动表露出来。

四、如何早期识别抑郁症?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以下一些微细的特征来判断自己有没有出现抑郁的情况。

食欲:食欲突然改变,开始食欲减退或者过量进食。

作息:作息时间改变,整天卧床睡觉或者经常失眠,甚至作息时间颠倒。

心态:对事物感到无望、内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兴趣:对以往喜欢的事物不再感兴趣、不再享受其中。

其实,抑郁症的表现不只是我们普遍所认识的那样,除了情绪低落、对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思想变得负面之外,有一些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是很难被观察到的。

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家人或朋友有没有出现一些微细的抑郁特征线索,有没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乐观、独自一人的时候却非常负面的表现呢?对于“爱笑”的抑郁症患者,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才能让他们尽早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五、抑郁症可以治疗吗?

专家指出,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通过寻求专业的帮助,大多数患者可以被治愈。

和大部分疾病都一样,抑郁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最好是在刚刚出现抑郁情绪的时候,及时寻求心理干预,从而避免抑郁症。

目前,抑郁症用药的普遍规律是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最后达到目标剂量维持,连续用药治疗时间多要达到两年甚至更长。尽管过程很漫长,但真正达到治愈的患者,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在遇到挫折时,经历过低谷的他们有时会比普通人更坚强。

六、很多时候,抑郁症患者身边的亲友,因为对病情不了解,从而对抑郁症患者的各类行为产生误解。与抑郁症患者相处时,周围的人往往也会不知所措,生怕一不小心就伤害对方。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行,帮助和安慰抑郁症患者,和他们和谐友好地相处?

1、多理解:让抑郁症患者获得尊重和正在尝试被理解的感觉很重要。他们的很多痛苦不为人知,也很难一次性表达清楚,因此要不断地尝试多理解他们。

2、多倾听:倾听对抑郁症患者最重要。倾听过后,我们最好不加评价、不加分析、不加指责。

3、多关心:抑郁症患者通常很脆弱,需要被关心和爱护。

4、多配合:有的患者想单独待会儿,我们就要在约定安全后给予一些空间和自由。有的患者容易哭泣和发泄,我们就要给予陪伴,允许他在不伤害自己的限度内发泄。

5、不盲目建议、鼓励和督促:抑郁症患者处于疾病的状态下,承受力和对外界的敏感度异于日常状态,各类微小的事情都会带给他们压力和崩溃感。没有专业的患者病情评估和医师指导,不应强行带患者运动、聚会、旅行、读书及尝试各类网上查阅到的治疗方法和调整方式。

6、不指责:抑郁症患者最害怕被贴上不努力、不负责、不认真、不坚持等标签。不要说“这算个什么事儿”“人家的处境比你还难,也没有抑郁”。

7、不询问原因:不要直接问“为什么你抑郁”“为什么大家都有压力,就你生病”。抑郁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是否要患病。

8、不战战兢兢地对待:尽力去做,带着爱去看护抑郁症患者就是最好的应对办法,不用背负太多心理负担,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没有照顾好他们。

9、找专业医生做依靠: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药物干预、目前最该做的和最不该做的事情等,并给出相关治疗方案。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