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信息

抑郁自杀?需要我们认识的误区
日期:2015年11月30日           来源:暂无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误区一,抑郁症发展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杀。 在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50%~70%是抑郁症患者。很多人以为,只有重度抑郁才会自杀。其实不然,在抑郁症患者中,即使出现了自杀的想法(即自杀观念),很多人依然可以正常地学习、生活。这个现象在青少年中尤其明显。很多高中生、大学生患有抑郁后,仍照常上课,生活看上去也貌似正常。这和青少年的抑郁特点有关。 典型的抑郁往往具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少语少动、兴趣减少、精力缺乏等特点,而青少年患者的抑郁症往往不典型,可能没有伤心、难过等强烈的情感体验,睡眠也未必会减少,饮食上可能也不会出现食欲差、没胃口等问题。很多抑郁的学生会表现为厌学、任性,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幼儿时期种种不愉快的经历,因此抱怨、指责父母等。 青少年中这种不典型的抑郁非常值得重视。因为越是这种不典型的抑郁,自杀成功的几率越大。因为此时患者的脑子还好用,行动力也可以,容易策划采取自杀的方法,并去一一实施。与此类似,很多经过治疗而抑郁症状有所减轻的患者,也具有这样的风险。这类患者自杀的观念依然存在,思考能力和行动力已经部分恢复,因而更有能力去按照之前的自杀想法而完成自杀。 误区二,抑郁会导致自杀,焦虑不会 目前,很多综合医院的医生,对抑郁症有所了解,基本都能够采用抗抑郁药来对症治疗。但是,与抑郁经常伴随出现的焦虑有时会被忽略。事实上,抑郁和焦虑常常相伴出现。特别是一些严重的抑郁,出现焦虑的可能性更大。抑郁是一种持续低落的心境,表现为情绪低落,感觉委屈、难过、痛苦等;而焦虑则是一种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情,轻则坐卧不宁、手足无措,重则产生大难临头的危急感。而且,焦虑症患者的主观体验非常敏锐和强烈,不仅会体验到七上八下、百爪挠心的感觉,还会出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手脚冰凉等感觉。这种感觉非常折磨人,有的患者因无法忍受而选择自杀。如果说,抑郁是自杀的元凶,那么焦虑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帮凶。 误区三 “心病”有心理治疗就够了 有些人有这样一个逻辑:既然得了心理疾病,那就需要心理治疗了。其实,抑郁症虽然说是一种心理疾病,但在本质上是有生物学改变的,比如脑内某些化学物质浓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基础,通常需要药物干预。目前,精神科的很多药物都已更新换代,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也大为减轻,疗效大多比较可靠。很多患有抑郁症的名人经过治疗之后,依然活跃在自己的舞台上。而心理治疗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方法,主要是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模式,进而可以减轻抑郁。对于中度和重度的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不仅是首选,也是必须的。如果这类患者坚持只做心理治疗而拒绝药物治疗,那么出现自杀观念甚至是自杀行为的风险则大大增加。一念之差,就可能阴阳两隔了。 自杀与抑郁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能够将抑郁症很好地加以识别、控制和处理,就为预防自杀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