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3日星期日
如何识破自杀前的蛛丝马迹
自杀这个话题总会让人觉得沉重。人们往往认为,自杀是远离身边的事情。其实,自杀行为总在发生中。当你翻阅报纸或打开电脑、手机进行浏览,总会不经意间发现,几乎每天都有自杀案例的报道,有时甚至是连续报道的热点。一所县级医院的急诊科,每月都得抢救十几例自杀者。国内因服毒、服农药、割腕等自杀行为到医院救治的,每年不低于500万人。减少这些令人痛苦的数据,留意自杀前的一些蛛丝马迹非常重要。 认识误区阻碍觉察自杀线索 近日,山东高密一24岁的女子高某在自家厨房身亡,被警方认定为自杀的事件,引发关注。
高某的丈夫外出打工,她独自带着2岁的女儿在家。7月8日事发时,厨房里还有正在和的面,电饭锅也是开着的,孩子的奶粉还没冲,亲友们不能接受自杀的事实,提出重新鉴定和复议。5名法医专家对尸体进行复检认为:高某颈部有外伤,伤口边缘有皮瓣,因血管破裂、失血性休克死亡。高某颈前部有表皮伤,身体其他部位没有损伤。现场血迹仅为高某一人,未发现他人DNA。公安机关调查和高某遗留文字表明,其与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曾有过轻生念头和言行。8月20日,高密市公安局认定高某系自杀身亡,做出了维持不予立案的复议决定。
借助锐器自损,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甚至很惨烈。大多案例在致命伤周边有其他的伤口,存在所谓的“试探伤”现象,这也许反映死者在最终致命性损伤前的犹豫与试探的心理过程,属于自杀的特征性损伤,也是法医认定死亡方式为自杀的重要证据之一。
高某的自杀,让很多人对年轻生命的突然凋谢不胜唏嘘。高某与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曾有过轻生念头和言行,如果人们留意、重视这些线索,也许就为阻止悲剧发生提供了稍许的可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杀行为的认识往往存在不少误区,这源于人们把自杀现象看得神秘、恐怖,而长期封闭自杀话题的讨论,导致人们难以收到正确的知识。
对自杀现象的认识误区,有可能阻碍有自杀风险的人获得求助,阻碍自杀者自我暴露,同时很难提升人们对暴露出的自杀线索的敏感性,不利于减缓自杀现象发生。有关自杀的认识误区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
| |||||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