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衣食住行防荨麻
日期:2011年10月18日           来源:北京朝阳医院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衣食住行防荨麻

    荨麻疹是皮肤科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俗称风团、风疹块、风疙瘩等,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具有时起时消的特性。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荨麻疹。
    荨麻疹一般表现为整个皮肤,或皮肤的某一处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风团。颜色可为鲜红色、苍白色,也可为肤色。形态多种多样,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或散在,逐渐扩大并融合成片。以瘙痒为主,有时也可出现明显的烧灼感。发作的时间没有明显规律,一日可一次至数次不等。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可此起彼伏,发作后可自行消退,退后不留任何痕迹。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表现。累及胃肠道粘膜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全身中毒症状。
    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包括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指患者本身具有的过敏性体质,这在荨麻疹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一些系统性疾病、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失眠、情绪变化等精神改变,以及感染、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外在因素包括食入及吸入物、气候、接触过敏物、压迫、摩擦等均是是荨麻疹常见的诱因。
    荨麻疹常见的病因有几下几种:
    1.食物: 进食的食品含有多种蛋白成分,包括动物蛋白或植物蛋白,一般来讲,动物蛋白比植物蛋白更易引起过敏。动物食品中常见的有鱼、虾、蟹、牛奶等,植物食品中常见的有蘑菇、草莓、番茄等。此外,一些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人工色素、水杨酸、柠檬酸等均可引起过敏。
    2.药物:包括青霉素、链霉素、磺胺、胰岛素及某些疫苗等。最常见的是青霉素类。
    3.感染:包括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咽炎、阑尾炎等;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科萨奇病毒感染等;真菌感染,如手足癣、深部真菌病等。此外,某些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蛔虫等均与荨麻疹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此原因诱发的荨麻疹在临床极易被忽视,因此遇到比较急症且伴有内外科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此种诱因,应及时纠正,去除诱因。
    4.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常见的有花粉、动物皮屑、粉尘、尘螨及一些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化妆品等。
    5.物理因素  如压迫、摩擦、冷热刺激、日光照射均可引起某些人产生荨麻疹。这种荨麻疹是比较特殊的类型。
    6.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 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以及月经、妊娠等也可诱发荨麻疹。
此外,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月经不调、肾病、白血病、淋巴瘤等均可引起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是不传染的,但值得一提的是此病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不能忽视此病,得了荨麻疹要及时去医院就医,及时查找原因,若病情拖延,超过6周以上即为慢性荨麻疹。此种荨麻疹可长达数年之久,治疗上比较棘手,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荨麻疹的根本治疗是除去病因,如不能除去则应减少各种促进发病的因素。
    此外,除了治疗,预防和日常护理很重要:
    1. 经常复发者,建议及早查过敏原。如发现对某种食物、药物或某些物质过敏时,应立即停用或接触。这是避免此病发作的根本。
    2. 饮食调整。这点是最主要也是必须要注意的,而这点往往是大多数荨麻疹患者很难做到的一点。患病期间,禁食鱼虾、蟹、贝壳等海鲜类、牛羊肉类、辣椒、酒等刺激性物质。即便过敏原中未查到对此类食品过敏者也要禁食,因为患者正处于过敏状态,这些发物会诱发或者加重荨麻疹。
    3. 避免搔抓、刺激患处皮肤。大多数人对痒的本能反应就是去抓挠,但这个动作不但不能止痒,还可能越抓越痒,而且使病情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4. 勿热水、盐水、花椒水等刺激皮肤。皮肤在瘙痒状态时这些方法可能会即刻止痒,但其实反而是另一种刺激,临床上经常碰到许多因洗热水澡或浸泡在热的温泉中,或是因穿得多、盖得多等保暖过度而引发或加重荨麻疹的病例。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切记这一点。
    5. 贴身衣物最好选用柔软纯棉制品,避免毛、化纤等衣物贴皮肤穿。
    6. 对于出游者来说,在旅游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吸入花粉、粉尘、动物皮屑等,很容易诱发荨麻疹。因此出行时可以戴上一个口罩,这样可以过滤掉空气中的不良致病粉尘等,降低荨麻疹的发生率。
    7. 此外,荨麻疹患者应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慢性荨麻疹的发作或加重,与人的情绪或心理应激有很大关系。因此,保持愉快的心情,适当松弛,适度的体育锻炼等,均对预防和治疗荨麻疹非常有利。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